静脉穿刺作为医疗护理中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技能,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。正确的穿刺技巧不仅能提高成功率,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,提升医疗质量。以下是对静脉穿刺技巧与方法的详细探讨。
一、穿刺前的准备
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,它不仅影响穿刺的成功率,还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。
.患者评估:在穿刺前,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,包括病情、年龄、血管状况等。老年患者血管脆弱,易滚动,需特别小心;小儿患者血管细小,且不易配合,需耐心引导。
2.心理准备:良好的心理准备是穿刺成功的关键。护士应面带微笑,语气温和,耐心解释穿刺过程,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紧张。对于小儿患者,可通过游戏、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。
3.血管选择:选择清晰、弹性好、易于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。对于水肿患者,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,用手指压迫局部,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,显露静脉;肥胖患者血管较深,需摸准血管走向,以30°斜角深进针。
4.止血带使用:止血带应顺着肌肉扎,用力适当,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少于2分钟,以免造成皮肤肌肉变形和疼痛。
二、穿刺技巧
.非握拳穿刺法:传统上,患者在穿刺时会紧握拳头,但这会使血管变扁平,导致穿刺困难。非握拳穿刺法要求患者呈自然放松状态,扎止血带后,护士掌心向下,紧握患者手背两侧,绷紧手背皮肤,选择血管进行穿刺。穿刺角度为5~ 5度,此法具有进针快、回血快、成功率高的优点,并能减轻进针疼痛感。
2.挑起进针法:对于血管空虚、扁瘪的患者,如大出血或失液者,应采用挑起进针法。护士需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,将针放平,针头稍微挑起,使血管前后壁分离,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,即使无回血,针也进入了血管,即可注射。
3.固定血管:对于活动度大的血管,如手背上的血管,护士可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,右手持针,在血管上方以30°斜角进针。回血后,针头稍挑起,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。
4.选择合适的针头 :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,穿刺时较为困难,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。对于肥胖患者,由于皮下脂肪厚,血管位置较深且细,应选择较锐利的针头,以30~45°角进针。
三、特殊情况的穿刺技巧
.水肿患者的穿刺:水肿患者静脉往往不明显,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,用手指压迫局部,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,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。穿刺时,需特别小心,避免刺破血管壁。
2.小儿头皮静脉穿刺: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,通常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。穿刺前,护士需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,做好注射前准备,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,呈向心方向穿刺。操作时细致轻柔,针斜面向上,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,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。
3.老年人静脉穿刺:老年人皮下脂肪少,末梢血管纤维化无弹性,静脉质地硬且脆,穿刺时易滚动。护士应先进入皮下再进入血管,穿刺时不可用力过猛,以免穿透血管。
4.休克患者的穿刺:休克患者静脉塌陷且弹性差,管腔细小,应在扎止血带的同时按逆血管方向推压,使血管充盈。穿刺后见少量回血可试行输入少量液体,无隆起说明穿刺成功,并密切观察。
四、穿刺后的护理
.固定针柄:穿刺成功后,需妥善固定针柄,防止针头滑脱或移位。可用四条胶布固定,第三条胶布在接触针柄处合折一下,以减少其粘连程度,拔针头时减少粘连患者皮肤,减轻疼痛。
2.观察回血:穿刺后,需密切观察回血情况,确保针头在血管内。若回血不畅,需及时调整针头位置或重新穿刺。
3.拔针与按压:拔针时,需先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,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 ~2cm,使两处针眼同时被压。轻压皮肤,迅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~3分钟,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。切忌先用力按压血管再拔针,以免造成血管损伤。